close

  在當下,高雅音樂的受眾群遠不如流行音樂那般廣泛,有不少人以“聽不懂”“門檻高”為由在心理上拉開了自己與古典音樂的距離,始終無法或者不願意“入門”。12月25日,廣東星海演藝集團管委會副主任、廣州交響樂團團長、廣東管樂協會副會長陳擎帶著廣州交響樂團的“琥珀四重奏”和“木管五重奏”組合,以解說配合演奏的方式,給廣東職工大講堂的現場聽眾帶來了一場妙趣橫生的交響樂“入門課”。
  觀眾們也在陣陣歡笑中聽出了些“門道”,不少觀眾還表達了想買票聽音樂會的心愿。普及音樂知識的同時,又培育了古典音樂市場的觀眾,可謂一舉兩得。正如陳擎所言,“交響樂大家都知道挺好,但是就是聽不懂,這其實是給自己找的藉口。一方面是普及工作沒做好,但另一方面其實‘聽不聽得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好不好聽’,前提是要去聽,之後再做決定”。
  ●南方日報記者 周豫
  談樂團??
  樂手“小動作”暗藏秘密
  “交響樂”,顧名思義,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交織在一起發出聲響的和諧音樂。其實,交響樂在幾百年前剛誕生的時候,也不過是幾個人湊在一起演奏罷了。而從小合奏到如今成規模的交響樂團,發展時間也不過百年而已。以如今成員已達百人的廣州交響樂團來說,也是由眾多優秀的“小團隊”組成,25日表演的“琥珀四重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這樣一個四人的弦樂隊,裡面演奏的樂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正是西方交響樂團發展的雛形。現場,四人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調弦樂四重奏》第一樂章,一下子就將高、中、低的層次表現了出來。表演中,有細心的觀眾發現,中提琴的演奏者不時“偷瞄”對面的小提琴手。對此,陳擎解釋說,不論是四人組還是正式演出的大樂隊,第一小提琴都是樂隊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作為“首席”,她們不僅僅承擔著演奏的職能,更有協調、指揮的任務。錶面上樂手們都好像是在看面前的樂譜,實際上這多是一種“輔助工具”。“在表演過程中,第一提琴手在情緒、演奏上的變化,都需要靠彼此之間的心靈相通、舉手投足之間的默契來傳達,這也意味著重奏演員的難度往往比大型交響樂更大。”在百人交響樂團中,如果要達到同時開始同時結束的效果,樂手一定要拿出10%以上的眼角餘光和心神精力觀察指揮和其他樂手的變化,“沒有這種默契,不出幾場一定會‘翻車’”。
  那麼,如何一眼就找出樂團的靈魂人物呢?當然,除了指揮,就是樂團首席——第一提琴手了。“一般而言,樂團的第一提琴聲部都在左側外圍,第一首席就是那一排最靠近指揮的那位。
  除了弦樂組,隨後陳擎還重點向觀眾介紹了木管組、銅管組的情況,帶著觀眾將龐大的交響樂團“解剖”得一目瞭然。
  談欣賞??
  “音樂遠不只一種解釋”
  有些人覺得古典音樂高雅、難以靠近,但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場合包括當下流行的電影都有不少借用了交響樂作品。最近,薑文導演的《一步之遙》雖然口碑兩極,但不少人對於完顏英獲得“花域總統”時所使用的背景音樂印象深刻。沒錯,這正是理查德·施特勞斯的交響樂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其中的一段“引子”。
  “在我看來,世界上有兩種語言是沒有國界的——數學和音樂。音樂完全就是一個想象的過程,聽同一首曲目不同的人會有千差萬別的想象,如同‘一千個人心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音樂家說這是命運在敲門,但也說不定是債主來了呢!當然,這隻是玩笑。在音樂上不是只有一種解釋,在不同的心境下,即使是同一個人、同一個樂隊、同一個曲目,也能聽出、奏出不同的意味,這也是現場音樂會的魅力所在。”陳擎深入淺出地闡述他對音樂的理解。
  “實際上,古典音樂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翻譯有些讓人誤解,CLASSIC一詞在英文中,其實是‘經典’的意義,一說‘古典’大家就都怕了。50年後,周傑倫的歌如果能流傳下來一樣也是經典,關鍵在於你熟不熟悉它。”在陳擎看來,聽古典音樂也一樣,第一次可能會覺得聽不懂,但多聽幾次,聽熟了,自然就能聽出裡面的“門道”,也就會喜歡上了。
  為什麼要去聽現場,還不能只聽唱片呢?陳擎介紹說,過去的交響樂團往往都會錄製唱片,這些唱片中不同樂團也都有著鮮明的區別,但聽來聽去都不會有任何“差錯”。相比之下,現場的各種“突髮狀況”就太多了。比如,如果將一個圓號拉直,可長達3.95米,加上氣息還要通過這10多道彎才能演奏出來,很難保證在一場音樂會中做到百分百不“冒泡”——換句話說,一個不小心,它就走音了。自小學習雙簧管的陳擎也表示,作為演奏者一輩子最苦惱的就是如何把那兩個簧片弄好。想想看,如果哪一天樂手身體不適、情緒不佳,現場都可能出現狀況,觀眾去音樂廳如同一場音樂冒險,豈不比那些通過工業修補的“千篇一律”更有意思?
  觀點
  ◎大家去看交響樂,可能對樂曲不太熟,但是至少要對交響樂團的構成有基本的瞭解,這樣大家看起來就會覺得比較有意思。就像大家看球賽,為什麼22個人要搶一個球,就不能多發幾個球?這樣就是鬧笑話了。
  ◎聽一場音樂會花兩個小時,對現在的人來說還是比較奢侈的,但是這點奢侈應該給自己。大家每天這麼忙,每天有一點時間聽聽音樂對凈化心靈還是有好處的。
  ◎一首樂曲要成為經典,首先要傳播,然後要大家多聽,這就是土壤和條件。希望大家在接觸一首新音樂的時候,首先是覺得好聽,然後多聽就可以了。
  ◎學一門樂器,能讓孩子在藝術文化上有多元的接觸,將來整個人生髮展也會多一點緯度。可以讓孩子多一些機會接觸音樂,但是我不希望他們都成為郎朗、李雲迪。
  ◎世界上有兩種語言是沒有國界的,一種是數學,數學家使用數字就可以交流;另外就是音樂,音樂完全是想象的過程。
  ——陳擎
  ■現場互動
  學不學音樂要看能不能帶來快樂
  豐富的表現力是交響樂所長
  在演講結束後,陳擎與現場聽眾進行了互動,並認真回答了現場聽眾的提問。
  聽眾:很多流行歌手如譚詠麟、張敬軒都和廣州交響樂團有合作,出過唱片。流行音樂和交響樂團的合作,會給流行音樂帶來什麼新變化呢?
  陳擎:李海鷹算是中國流行音樂的頂級大腕了,他也是廣東音樂人,已經跟廣東交響樂團連續做了三年“李海鷹經典流行交響音樂會”了。為什麼會有這種合作呢?他覺得流行音樂的技法和表現形式不足以表達他在音樂上的理想,所以他花了三年的時間將《彎彎的月亮》《愛如空氣》等作品重新用交響樂的形式改編,只保留裡面精華的部分。用他的說法,“以前他的作品是白描,現在變成交響樂就是油畫,交響樂表達的內涵更有層次更豐富。”另外,並不是每一個歌手都可以和交響樂團合作,畢竟這對他們技巧、節奏、音準、配合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帶給流行樂更豐富的表現力——這便是交響樂所長。
  音樂的表現需要創造力
  聽眾:現代電腦技術發展這麼快,用電腦技術替代交響樂團有沒有可能性?
  陳擎:電腦是人設計出來的,但是音樂的表現需要創造力,有人說現在電腦也可以出書、寫詩,但是這有價值嗎?我想,即使是讓剛纔演奏的演奏家上來再演奏一遍剛剛的曲目,出來的效果都是不一樣的。畢竟,從內心發出來的音樂才能打動人,如果是只有技巧或者拼湊起來的音樂是打動不了人心的,更何況音樂最大的功能是啟發你的想象力,我想這點是機器無法實現的。
  聽眾:歌唱家和交響樂團合作需要註意哪些問題?
  陳擎:跟歌唱家合作,其實是很危險的事。首先歌唱家的“樂器”是聲帶,這是最不保險的,感冒、咳嗽或氣喘都會影響到發揮;再加上指揮和他要很默契,兩人對作品要有相同的理解、理念,包括速度、強弱等要完全一致,這樣才算是很好的配合。
  孩子學音樂不能太功利
  聽眾:請問女孩子適合學長笛嗎?如果想讓她鋼琴和長笛一起兼顧,可以嗎?
  陳擎:其實長笛是很容易入門的樂器,門檻比較低,學幾天或者幾堂課基本上就可以吹短小的旋律。但由於長笛的尺寸是固定的,不像小提琴可以做縮小版,所以她的手、臂長需要成長到一定程度才能掌握。至於鋼琴,如果時間分配上來得及的話當然也可以,每一樣樂器都需要有一定的練習時間,否則兩頭不到岸。如果還沒有想好學長笛還是學鋼琴的話,我個人建議還是從鋼琴開始,鋼琴是一切樂器的基礎,它和小提琴是最需要童子功的兩種樂器,其他樂器稍微大一些學都沒有問題。
  另外,想提醒一句,學不學最重要的是要看音樂是否能帶給他們快樂。不能說像中高考特長班,必須趕鴨子上架。家長讓孩子學音樂的過程中必須找到快樂,不能有太功利的目的。小孩不願意學鋼琴,那就別學了,學點別的吧。孩子不願意,小孩痛苦,大人也痛苦。
  廣東職工大講堂由廣東省總工會與南方日報社聯合主辦
  總策劃:黃業斌 莫高義 陳宗文 張東明
  總指揮:王更輝 王垂林 郭澤宇
  總統籌:郭亦樂 宋善斌 鄧紅輝 古文清
  執 行:謝思佳 姚文軍 黃應來 洪曉玲 張迪  (原標題:“好不好聽”比“聽不聽得懂”更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k84xkyz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